要談「有沒有未來」,根本原因還是「#世代正義」,今日台大教授辛炳隆在「#願景台灣2030」論壇中提到,年輕人沒有儲蓄習慣,「活在當下」的想法,其實也突顯對未來沒有信心與期待。
很榮幸今天擔任首位發言來賓,我從「世代正義」著手,除了環境永續、財政紀律外,特別提到英國有位哲學家提出「#知識不正義」的說法,知識不正義是指一個人的信念如果不被嚴肅看待,老是因為階級、年紀、性別等被質疑,他會開始懷疑自己的信念,但他完全沒有理由該懷疑自己,因為這是一種認知歧見。
由此延伸,我們在 #18歲公民權 上看到這樣的歧見與不正義。
我們仍然看到某些民調顯示,對於下修公民權到18歲是抱持懷疑的態度,青年長期被質疑不夠成熟、不足以有能力投票,久而久之他開始質疑自己的信念,就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是有能力享有投票權,這是大眾對於年紀的偏見。
瑞典在落實「世代正義」的作法,就是從小學習社會化,讓他們有充裕的時間跟空間發揮,有能力面對未來各種挑戰。他們去學校學習不只國英數,還學怎麼與社會接軌、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培養創新力,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對象。
學習跟這社會接軌,也是悶世代的青年的功課,低薪是結構性問題,讓自己不要原地踏步也是對自己負責,老闆、資方的心態必須改變,把員工當成公司資產,讓員工有成就感,對公司才會有正向發展。
高房價問題,如同柯市長所說的,社會住宅雖難以一步到位,但必須穩健推進,政府也要努力,囤房稅不要只是說說而已。
在論壇中,聽到教授學者還有柯文哲市長、江啟臣委員的想法,共同討論三大面向,眾人聚焦議題上討論,一起腦力激盪,意見交換,實在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經驗。
照片翻拍:台視新聞、新頭殼
附上直播連結:
https://reurl.cc/xg6XLZ